欢迎来到合肥出国劳务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出国务工指南

俄罗斯入世的哈尔滨机遇 中俄劳务合作期待突破

来源:出国劳务网 时间:2012-06-16 作者:出国劳务网 浏览量:


相比有9000万居民的中国东北部地区,仅有600万人居住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显得异常荒凉和寂寞,连年负增长的人口数量,已使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数量不足1人。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随着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对俄劳动力输出的局面,将会在WTO《服务贸易总协议》框架下、在双方更加积极的体制激励下逐步打开。

那边,在经过漫长的18年“入世长跑”,一直被称作世界上尚未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经济体国家俄罗斯,终于跨进了世贸组织的大门;这边,龙江电影制片厂的一部以黑龙江农民在俄生活为主题的电影作品《感天动地·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的拍摄已经提上了日程。

黑龙江和俄罗斯有着长达3025公里的共有边境线,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力匮乏等因素,让两地的出国劳务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从未间断。

 

中俄出国劳务合作潜力无限 西伯利亚需要大量外国劳动力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的“老少边穷”地区,空间、心理、经济的距离,与俄罗斯的心脏地带非常遥远。相比有9000万居民的中国东北部地区,仅有600万人居住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显得异常荒凉和寂寞,连年负增长的人口数量,已使每平方公里居住的人口数量不足1人。

经历政治变局后,自顾不暇的莫斯科,已没有太多实力可以投向这片人烟稀少、资源却丰富的广袤土地。经济根底薄弱,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资源短缺,对外开放度低,使远东地区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1987年以后,中俄在多年僵局后逐渐开放边境口岸,我省大量人口开始越过边境到俄罗斯淘金,口岸间的出国劳务合作和往来愈加紧密。

繁荣的边贸催生了无数富翁,在俄打拼的中国商人开始涉足更多产业。在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及远东各地,大量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中国企业家将大批建筑工人带入当地,低廉高效的劳动力,很快让建筑行业常年停滞不前的俄边境城市新楼林立。在一些中国企业家的身后,经常能看到为其打工的俄罗斯工程师。

记者从黑龙江省商务厅了解到,我省对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出国劳务合作集中于农业、林业、商业、采掘业以及工程建筑业等领域。从近年的俄国内政策看,俄方已下决心解决人口锐减给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增长带来的阻碍。但事实是,如果俄罗斯年经济增长率要想达到7%—8%的目标,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在未来10年内仍需要引进大量外国劳动力。

省商务厅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黑龙江省批准并在商务部备案的对俄投资企业374家,合同投资总额28.6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4.5亿美元;累计对俄实际投资11.05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对俄投资总额的35.7%。目前,黑龙江省在对俄林业、矿产资源、油气、电力、农业等方面合作都位居全国前列。

 

贸易规则不规范 劳务输出一度颓势明显

我省研究对俄劳务输出问题的专家普遍认为,虽然中俄出国劳务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两国之间巨大的合作潜力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发展障碍。当前我省乃至我国对俄劳务输出的规模、区域、领域、层次,均与双方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合作潜力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我省对俄贸易的特点是以中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俄方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为主,双方贸易合作的原始性很强、贸易结构的层次较低,贸易规模的扩大基本上是依靠数量扩张来推动和实现。

显然,项目科技含量低,缺少技术型人才输出,缺少龙头企业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省对俄合作的战略性升级。特别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后,我省对俄劳务输出一度呈现明显颓势。

省商务厅网站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劳务输出的人数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8年比上一年下降了3.3%;2009年1至11月,下降的幅度较大,同比下降了66.7%,对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也同比下降了51.4%。

除了我省企业自身的因素,俄方长期存在的贸易规则不规范、灰色通关、口岸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特别是审批开发项目、征用土地、金融信贷投放等手续繁杂,审批层次多、时间长、有关政策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也使我省劳务输出人员望而却步。

 

每年70万辆木材车入境 中方剩余劳动力期待赴俄

在俄打拼的龙江企业家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阻碍我省企业在俄发展的很多政策因素,都来自于俄罗斯人心里的那道坎儿”。

在中俄边境上的一些小城里,尽管双方都在使用“两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城市标语,但蓬勃发展的经济并没有让两边的心变得亲密无间。对于一些俄罗斯人来说,对中国这位“邻居”的情感,表现得既依赖又惧怕。

远东地区集中了俄罗斯65%的森林资源和70%的矿产资源。中国三分之二的木材从俄罗斯进口,每年有70万辆满载木材的货车穿越中俄边界。一些俄罗斯专家担心,以目前的合作模式,俄罗斯将可能沦落为中国的原料基地。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马友君分析指出:“中俄劳务合作一直是双方针对俄罗斯‘入世’谈判的焦点之一。即使中国承诺以‘俄罗斯能够接受的方式’解决中国对俄出口劳动力的问题,但俄方对中方开放劳动力市场的程度仍是有限的。”

马友君同时认为,“大规模的中国剩余劳动力引入,是否会埋下日后丧失远东地区主权的种子,是俄罗斯政府态度冷淡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机下,俄罗斯的本土企业倒闭不断,失业人口逐年激增,俄政府尽可能多地将就业机会提供给了本国公民。一定程度上,对我省劳动力的客观需求被主观屏蔽了。”

尽管有各种不利因素,多年从事我省对俄劳务输出研究的哈尔滨商业大学讲师李刚认为,“黑龙江目前有400万剩余劳动力,对俄的劳务输出仍然是我省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最好办法。”

 

“入世”能否打开冷局面? 中俄劳务合作条件趋向改善

WTO《服务贸易总协议》第4条规定,发达国家应主动向发展中国家成员更多地开放自己的服务市场。专家普遍认为,入世后,俄罗斯检验认证监管体系将更符合WTO规则,俄海关及其他涉外机构的腐败低效将得到治理,贸易秩序将得到整顿,随着“灰色清关”问题被逐步解决,正规贸易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俄罗斯也要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按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组织经贸活动,允许货物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升中俄区域经贸合作的质量。因此,过去俄政府一直采取的劳动力输入限制政策,会出现一定转机。

李刚说:“我省近年来加大推进境外合作园区、自由贸易区建设,鼓励更多的省内龙头企业到俄境外园区投资创业。长远来看,中国对俄劳动力输出的局面,将会在双方更加积极的体制激励下逐步打开。例如在承包工程市场上,随着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的实行,中国企业在招标时将获得较为平等的竞争条件,提高中标的几率。另外,我省涉外机构与俄方建立合作机制时,应将我省劳动力培养成智能型人力资源,把出国劳务合作纳入法律框架,打造品牌化的出国劳务市场。改变中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中的小型化、零散化现象。”

我省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抓住俄“入世”后的发展机遇,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强在俄罗斯的经营力度,充分发挥中资企业的优势,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承揽大型高技术含量工程项目,不断提高中资企业的资质和声誉。

同时,随着劳务派遣人员在当地发生的劳务纠纷和出国打工人员安全等问题日益突显,加大投入对劳务派遣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派遣出国打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及个人素养,在境外项目中增加更多人性化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工作。

 

在俄建个“友谊农场” 我省7000人将“走出去”


近年来,我省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结合自身优势,扎实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境外合作开发面积稳步增长,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开发企业及赴俄出国劳务人员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对俄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累计达到640万亩;境内对俄果菜出口基地面积120万亩,对俄劳务输出累计超过15万人次,出国劳务总收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今年,我省的华信集团将在俄全面开展新友谊农场工程一期建设,计划通过2000亩“中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APEC会议期间向两国元首展示中俄经贸合作发展成果,以此推动并见证中俄滨海边疆区农业经济合作区立项签约,争取使之成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的国家级项目。据悉,新友谊农场将计划完成种植总面积60万亩,加开荒72万亩,10年内带动劳务输出7000人。

该项目开发以坚持国营农场与家庭农场经营方式为原则,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包费用的家庭职工农场为经营体制,包括先代耕再承包、先做强再做大、先种植再加工、先市场再流通,可有效地规避自然、市场风险,改变目前我省在对俄农业合作中存在的民间个体多、种植规模小、不规范、松散无序、实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的状况,有利于我省对俄农业合作向有组织、成建制、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契机下,未来10年将有持续、稳定的省内出国劳务人员和出国打工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进驻园区。

据介绍,作为对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援建我国的国营友谊农场的回报,该项目也将对促进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发展,丰富滨海边疆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促进中俄睦邻友好、维护边疆稳定繁荣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影响。

近日,记者在全省“2012年商务发展预期完成指标”中看到,我省今年将通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展国际化经营,积极推进50个大型对俄合作项目,打造10个省级境外园区,完成对外投资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15%,实现全省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的目标,其中对俄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对外劳务输出2万人,增长70%,其中对俄劳务输出1.6万人,同比增加1倍以上。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佚名)

分享到:

合肥出国劳务网 - 合肥出国打工网 - 合肥出国劳务公司 - 合肥出国务工 - 合肥出国中介网 - 合肥出国劳务招聘网 - 合肥出国劳务信息网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合肥出国劳务网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49411号

用微信扫一扫